
摘要: 当 G20 激辩 「范式转换」,一位中国国际教育践行者在亚太经合组织终身技能研讨会上以三十年探索与创新,为 「可持续发展」 提供务实解法。
当来自 G20 成员国的政策制定者与顶尖学者,在北京就 「全球知识生产的范式转换」 、」 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以及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 等重大议题展开研讨时,一个根植于实践、旨在从根本上重塑经济韧性的战略构想,正在与之并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终身技能研讨会上清晰浮现。
作为中国教育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在 10 月 28 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终身技能研讨会上,系统性地阐述了他的核心观点:应对当前宏观经济挑战的最优解,并非仅限于财政或货币政策,而在于对 「人力资本」 进行一场深刻的、着眼于未来的供给侧改革。
诊断:从宏观失衡到人才 「错配」
王广发董事长的发言,精准地切中了当前全球经济的痛点,并巧妙地回应了 G20 的议题。他认为,贸易争端和内需疲软等宏观失衡现象,其深层根源,正是教育体系与未来产业需求之间的严重 「错配」 。他有效地论证了,若无法解决这一基础性 「错配」,任何关于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的高层对话都将是空中楼阁。 「我们讨论经济,最终必须回到人的问题,」 王广发断言,「一个无法持续供应高质量、适配型人才的经济体,其韧性必然是脆弱的。」
解法:以三十年实践回应 「范式革命」
与许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不同,他的方案建立在法政集团三十年投身中国教育的价值积淀之上。他几年前曾将长期的思考著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一书,而他当天的发言,正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最新回答。 他以自己率先将美国 AP 大学预科课程引入中国,并最终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本硕体系 (「 3+1+1 」模式) 无缝衔接的经历为例,阐述打破学段、学科乃至国界的壁垒,培养 「复合型人才」 的观点,这也正是 G20 所热议的 「范式革命」 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具象化呈现。他指出,中国近年大力推行的 「双高计划」,正是这一理念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体现,其本质是对人才供应链的顶层再造。
升维:从 「牌照人才」 到亚太技能共同体
王广发董事长在发言中展望了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愿景。他强调,未来经济的基石,将由大批持有 「专业牌照」 的人才构成——例如精算师、税务师、高级技师等,他们是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中坚力量,难以被 AI 简单替代。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从 「输送劳力」 转向 「锻造专才」 。
在此基础上,他展现了超越国界的战略格局,倡议在 APEC 框架内,探索这些核心职业资格的相互认证。此举被视为对 G20 「大学国际科研合作:挑战与机遇」 议题的一个极具建设性的务实回应。 「这不仅是教育合作,更是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步。」 他向与会的国际代表呼吁,应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 「亚太终身技能生态圈」 。
远见:人力资本的 「压舱石」 效应
整场发言,王广发以一位战略研究者的视野,将教育问题置于全球经济、科技与地缘政治的宏大棋局之中进行考量。当众多专家还在探讨未来挑战的 「是什么」 和 「为什么」 时,他已经清晰地提出了以 「人」 为核心,驱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 「怎么办」 的思路。

(以下为王广发董事长发言全文)
引领未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新范式
——王广发在亚太经合组织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贸易争端正在重塑全球经贸规则,产业链的稳定面临空前考验。如何拉动内需,形成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亚太地区所有经济体共同面临的课题。
这个课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 「人」 的问题,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
三十年前,当中国的改革开放春潮澎湃,我便开始了一场教育实验,创办了北京王府学校,它是中国教育部最早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之一。当时,我心中有一个朴素而执着的问题,后来我将它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今天,站在这里,面对亚太经济的共同挑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无比清晰:我们需要一种能够直接赋能经济韧性、驱动产业升级、并最终创造高质量就业与消费的教育——这就是以终身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一代教育体系。这不是空谈,而是我过去三十年实践探索得出的结论。

远见与回响:从不懈探索到国家战略
我们的探索,始于打破教育的壁垒。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将美国大学的 AP 课程 (大学预科课程) 大规模引入王府学校高中课堂。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让高中生学大学的课程?因为我坚信,未来的竞争,绝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竞争,而是复合型能力的竞争。我们必须打破学段的壁垒、学科的壁垒,让学生尽早接触真实世界的问题。
令我欣慰的是,我们当年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从国家 「双高计划」 的顶层设计,到系统性地打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硕、博发展路径,其核心逻辑与我们当年的探索一脉相承:那就是彻底改变职业教育的 「终点」 属性,使其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与产业领军人物的 「主航道」 。
这场变革的力量,不仅来自顶层设计,更来自市场的真实脉搏。根据我本人长期对中国四大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我观察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趋势:一些用人单位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提前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这不是偶然,这是产业界在倒逼教育界进行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价值基石:培育复合型人才与激活市场力量
那么,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正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具体地说,是具备普遍职业资格的 「牌照人才」 。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无论是会计师、律师、精算师,还是医师、护理师、税务师,这些专业人士才是构成一个国家高端服务业与精密制造业的基石。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这类具备国际通行标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我甚至认为,在 APEC 框架内,探索这些职业资格的相互认证,将极大促进我们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与经济一体化。
如何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改革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遵循新近配套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市场之手,来调节专业准入与职业定岗。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们可以确保教育资源被精准地投入到那些最能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最符合未来产业需求的领域。
格局之跃:从一校的先行到亚太人才共同体
中国的探索,不是封闭的独行。我们今天已经完全实现 「3+1+1 」模式 (高职三年+国际本科一年+硕士一年),正是我当年创办国际学校时所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它证明了职业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是完全可行的。
今天,我们齐聚 APEC 这一平台,讨论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单个学校、单个经济体的努力是有限的,只有构建一个开放、协同、互利的亚太终身技能生态圈,我们才能共同抵御全球经济的寒冬。我们可以共同制定面向未来的技能标准,共同开发适应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课程体系,共同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与资本的自由流动。

未来所向:以创新就业,应万变之局
回到我们最初的议题:如何应对挑战,驱动增长?
我的答案是:创新就业,一定是未来的出路。传统的 「存量岗位」 正在被技术快速侵蚀,唯有通过教育革命,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我们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 「增量岗位」,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经济循环。
这,就是我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这个问题的最终回答。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问题解决者、价值创造者、就业生成者的教育。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教育理想,更是中国的国家选择,也理应成为我们亚太地区的共同愿景。
让我们携手,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石,共同锻造亚太地区更加坚韧、更富活力、更具包容性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