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6 月 26 日举行的 「2025 中医国际传承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中法医学国际交流会」 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海燕,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王易慰、整骨医生、耳穴疗法医师 Dr. Huss Ziahim FAJURALLY,长江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家旭,法国全科医生、医学博士 Dr. Nadia BOUZIANE 围绕 「人工智能与中医的协同应用」 展开探讨,本轮高峰对话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克新主持。以下是嘉宾观点集锦:
李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所长)
在人工智能与中医药领域相结合的进程中,我们开展标准化工作已多年。我们主要聚焦于中药的术语标准,因为中药最为棘手的问题在于同名异构,即同一条术语,其含义却不尽相同,或者从古代到现代,术语的演变历程漫长。若不解决术语问题,在与西医的沟通交流中将会形成障碍。因此,我们团队较早便在中医药术语方面开展工作。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古籍术语系统,这些都是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基础工程。有了这些标准后,我们依托其进行数据治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术语系统多处于知识工程层面,如今采用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基于知识驱动,另一方面基于临床数据驱动。因此,需标准先行,与高质量数据相结合,最终形成更具可信度、可为临床所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做出更优的辅助诊疗决策。
王易慰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AI 是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工具与桥梁。西医的诊断相对流程化、可复制,数据可量化;而中医虽有一些 AI 工具辅助,但仍较多依赖人工,主观数据占比较大,即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在此情况下,AI 可发挥整合作用,将中医的症候与西医的参数指标进行多指标、多模态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我们或许能依据西医指标推断中医症候,为中西医交流搭建良好的语言桥梁。结合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们医院已建立生物样本库,如何从生物医学工程角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未来指导精准医疗方面,中西协同、中西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Dr. Huss Ziahim FAJURALLY(整骨医生、耳穴疗法医师)
若将同一款应用于法国,需要考虑在地性和差异化的问题。其中可能会涉及软件与法国地理和环境因素相匹配的问题,在此我希望中医应用软件在精准度方面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人工智能与中医相关软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数据安全问题,在法国,数据安全对病人而言至关重要。
陈家旭 (长江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AI 是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工具与桥梁。西医的诊断相对流程化、可复制,数据可量化;而中医虽有一些 AI 工具辅助,但仍较多依赖人工,主观数据占比较大,即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在此情况下,AI 可发挥整合作用,将中医的症候与西医的参数指标进行多指标、多模态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我们或许能依据西医指标推断中医症候,为中西医交流搭建良好的语言桥梁。同时,要做好本底数据库工作,明确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据我了解,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在进行大样本数据收集,涵盖东南西北各地人群。任重道远,我们需不断努力。
Dr. Nadia BOUZIANE(医学博士)
在法国,学习中医的学生大多已是医生或助产士,我们均有本职工作在身,因而学习中医知识时间十分有限。但是很庆幸,我能够借助一些应用程序及资源,得以开展学习,令我深感惊喜的是,大部分的病例与我们所学知识相契合,所以一款实用的学习工具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医学习者至关重要。对于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我满怀信心,我们应该将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二者真正结合起来,我认为既不会出现人工智能超越医生为患者治病的情况,也不会让人工智能替代医生,二者是一种真正的互补关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克新 (主持人) 结语:期望未来能够将中国优质的人工智能产品,包括我们的这一模型,推介至法国。其次,能够把中国所欠缺的、法国的一些相关产品引入中国,以此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