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5日举行的“承六合医道·传文明互鉴”——第二届中法医学交流会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讨会上举行了两场圆桌论坛。下午的论坛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司长,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前科技参赞雷风云主持,原卫生部副部长、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曹泽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对外合作处副处长于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贾德贤、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北校区医学院针灸讲师皮埃尔洛朗·拉波特、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北校区医学院针灸培训师、实习导师让·勒博士围绕“数智时代下的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新路径”主题进行研讨,以下是嘉宾观点:
原卫生部副部长、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曹泽毅
随着医学成果的不断产出,我们对医学概念、医学传统都应该有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者,慢慢地体会到培养既有西医的基础,又了解中医的年轻医生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作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府医院在这方面创造了优秀条件,全方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医生,现在医院每个科室既有西医又有中医,可以从不同角度共同商量制定病人的诊疗方案,这对年轻医生汲取中西医结合知识大有裨益。
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北校区医学院针灸讲师皮埃尔洛朗·拉波特
法国的针灸培训,是将中医纳入西医培训体系,而且中医培训是在学习西医之后进行的。受语言和文化认知的限制,西方人学习中医理论和阅读中医文献非常困难。如今新技术持续涌现,如利用三维模型研习经络,利用舌头染色机观察舌像,一系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中医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技术运用得当,是个可贵的加分项。但另一方面,实习和交流依然非常重要。单就针灸而言,针灸是一种靠手操作的治疗手段,需要无数次的手动练习,无论是观察病人、为病人触诊,看舌象、摸经络,都需要长时间的观摩和练习,因此实习和研修是不可或缺的。至于交流层面,不管是中法还是世界范围的交流,都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以便不同国家间可以共享信息;还需要有共同的工具,无论是数字工具还是其他工具,以实现共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贾德贤
培养国际人才,首先要具备国际视野;其次需要做好如何将中医药文化语境下的专业词汇和理论转换成外语,再一个就是教学团队的构建,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将国内授课思维和方式,转换成国外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因此,关于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我们倡导他们不仅要成为资深医生,更要成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者。同时,更为关键的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认为可以将中医纳入学校选修课行列,可以通过定期学习,加深他们对中医药领域的认识,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
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北校区医学院针灸培训师、实习导师让·勒博士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医应该拥抱这场技术革命。随着技术的发展,语言和翻译的问题很快可以解决,你只需掏出手机,所有内容都以视频或文字形式呈现,并完成同步翻译,语言障碍不复存在。以Chat GPT为例,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三维人体模型和全息影像图这些智能工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经络和穴位,我们还可以借助便携式双工超声提炼脉冲,这些智能工具的使用都可以实现中医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另外,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让学生在开始学医的时候就兼顾中西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只有这样中西医之间的桥梁才不会被摒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对外合作处副处长于宁
根据涵盖“儒生、医学生、规培生、医生、中医先生”的“五生”培养体系,我们将人才的评价和认定作为人才进阶的主要牵引力,并为此构建了以“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为主体,以“语言和国际传播能力”为加持的“一体两翼”模型,助力中医药走出去,飞向更远的地方。为了保证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有序开展,我们还致力于打造“通行的国际互通互用的标准”“标准认定机制”“数智化基础”三大助推剂,让科技为人才培养赋能。同时,我认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通力协作。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司长,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前科技参赞雷风云发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那么科技现代化关键是人才现代化,我也希望中医药的人才认证体系将来也能够惠及海外。我们能够感受到,中法两国中医药人才交流背后是文化碰撞,法语和汉语都很美妙,同具文化魅力,两国不仅在人文交流领域绽放华彩,医疗领域合作更是成果丰硕。这些成果不仅造福人类健康,也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想。